一、检测目的
通过现场勘察、仪器测量与风险计算,把可能形成爆炸性气体或粉尘环境的区域划分为 Zone 0/1/2 或 Zone 20/21/22,为设备选型、布线、通风与维护提供法定依据。
二、适用法规
• GB 50058《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》
• AQ 3009《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》
• IEC 60079-10-1/-2 系列
检测结论需写入防爆设计专篇,并通过应急管理部门或业主 EHS 审核。
三、检测流程(5 步闭环)
资料收集:工艺流程图、MSDS、历年泄漏记录、通风布置图
现场勘察:
– 气体:使用红外气体成像仪、催化燃烧/电化学传感器扫描泄漏点
– 粉尘:激光粉尘仪测浓度,滤膜称重法复核
持续监测:至少 3 个工况周期(正常、异常、检修),记录最高浓度与持续时间
区域划分:
– 气体:连续存在为 Zone 0,偶尔存在为 Zone 1,罕见存在为 Zone 2
– 粉尘:持续悬浮为 Zone 20,偶尔悬浮为 Zone 21,短时沉积为 Zone 22
出具报告:含防爆分区图、温度组别、设备保护级别(EPL)建议、复测周期(一般 3 年)。
四、核心仪器
• 便携式 VOC/LEL 检测报警仪(0–100 %LEL,±2 %FS)
• 粉尘浓度实时监测仪(0.1–2000 mg/m³)
• 红外热像仪(-20 °C–+350 °C),用于发现潜在热点
• 风速仪(0–30 m/s),评估通风稀释效果
五、结果应用
• 设备选型:Zone 1 选 Ex d IIB T4 Gb,Zone 21 选 Ex tD A21 IP66 T130 °C
• 布线:按分区选择电缆类型、密封接头、防爆格兰
• 通风:增设局部排风或正压送风,降低分区等级
• 维护:建立泄漏台账,每年复检一次浓度
六、总结
防爆区域检测把“看不见的爆炸云”转化为“看得见的分区图”:精准监测、科学分级、按图选型,才能让危险区变成可控区。